<1>简短捷说,花了十天的时间,三座浮桥全部造好,宇文恺也因为积劳成疾而彻底病倒。

按照宇文恺所说的办法,三座浮桥顺在辽水西岸,靠下游的一头用绳索固定在岸边的木桩上,把靠上游的一头向河中央一推,浮桥就在河水的冲力作用下慢慢横转过来。已经派人事先在河对岸的浅水处打上了木桩,浮桥横过来之后,就会被木桩挡住,不至于顺水飘转下去。

一切都想得很好,浮桥按照预想架设起来,然而却出现了一个谁都没有预料到的问题——浮桥的长度不够,差一丈多到不了东岸。

就在军兵们不知所措的时候,据守辽水东岸的高句丽军队发现隋军架起了浮桥,呐喊着冲了过来。

此时可以采取两种对策,一是把浮桥收回,加长后再发起强渡行动,一是立刻发起强攻。身为先锋官的麦铁杖选择了后者,他要带头冲锋。

麦铁杖的长子麦孟才劝阻道:“父亲,您身为一军之大将,应该坐阵后方,指挥全军,冲锋陷阵的事派一名偏将去就足够了。”

麦铁杖把手一摆,说:“身受国恩,是当以死相报的时候了。要是战死了,你们就会获得富贵,希望你们努力为国尽忠,对母尽孝。”说罢,他挥舞着镔铁棍,催打战马,冲上浮桥。麦铁杖手下的武贲郎将钱士雄和孟金叉紧紧跟随在麦铁杖马后,向东岸冲去。主将带了头,士卒有劲头,麦铁杖手下不乏骁勇之士,军兵们高声呐喊着冲向东岸。

冲到浮桥尽头,麦铁杖在马背上微微抬起身,左手一提缰绳,右手用铁棍在马屁股上轻轻打了一下,那匹枣红马一声长啸,腾身跃起,像一道火光一样冲上东岸。战马的四蹄刚一落地,麦铁杖用力一夹马肚子,催动战马,迎着蜂拥而来的高句丽士兵冲过去。

麦铁杖一马当先冲进敌群之中,一条八十多斤重的镔铁棍舞动如飞,形成一片黑云,笼罩在麦铁杖周围。那片黑云是死神喷出的煞气,高句丽士兵挨上死、粘上伤,轻者骨断筋折,重者脑浆迸裂。高句丽士兵吓得肝胆俱碎,看到麦铁杖的影子就四散奔走,麦铁杖在高句丽军中纵横驰突,往复拼杀,如入无人之境。

见麦铁杖英勇无敌,一个身材高大、相貌凶恶的高句丽偏将不服气,挺着长枪催马冲上前,拦住麦铁杖,高声断喝:“你那隋将,休得猖,快快报上名来,待本将擒拿于你。”

一个跳梁小丑居然敢螳臂挡车,麦铁杖感到又可气又可笑,懒得搭理他,拍马上前,抡起镔铁棒,一记“泰山压顶”,对准那厮的脑袋砸下去。

那名偏将正等着麦铁杖答话,猛然间见铁棒砸下来,赶紧把枪一横,双手举着往上格挡。却说这位偏将也是个身大力猛之人,他的枪杆不是用木头做的,是用铁打的,有三四十斤重,所以他才敢用枪杆去挡铁棒。在高句丽军队中,他没遇见过力气比他大的人,平时骄惯了,以为这一挡肯定能把铁棍挡开,甚至还能把铁棍磕飞,可结果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。

耳轮中就听“当啷”一声巨响,如同当头打了一个霹雳,铁棒和铁枪撞击在一起,火花四溅。那偏将只觉得双臂发麻,心口发甜,还算不错,他人倒没大事,勉强接住了铁棒,只是被震得差点口吐鲜血,可他手里的枪却不大妙,中间弯曲,变成了老师笔下的对勾。

那偏将正然看着弯枪发愣,麦铁杖已经把铁棍撤回,一记“秋风扫落叶”,向那偏将横扫过去。那偏将忽见铁棒当胸打来,吓得大叫一声,赶紧来了一招“横担铁板桥”,身体后仰,想贴在马背上,躲过铁棒,可惜慢了一点,胸口躲过去了,脑袋没躲过去,铁棒正打在他脸上。只听“噗哧”一声,好像熟透了的西瓜被打烂了一样,那偏将的脑袋变成了一堆红的白的糟烂货,无头尸身栽落马下。

两名高句丽将官冲上来,一左一右把麦铁杖夹在中间,刀枪并举,气势汹汹,恨不得在麦铁杖身上捅十个窟窿、砍一百道口子。打仗凭的是实力,不是愿望,实力不济,取胜的愿望再强烈也只能挨打。只见麦铁杖舞动铁棍,左拦右遮,上砸下挑,只用了不到十招,就把两名高句丽将官打得一死一伤。

高句丽人真急了眼,八名将官冲上前来,把麦铁杖围在当中,走马灯似地乱转,轮番从不同方向向麦铁杖进攻。虽然人多,可他们忌惮麦铁杖的勇猛,并不敢真的进攻,只是蜻蜓点水般地比划一下就赶紧退后,他们的意图很明显,是想用车轮战术消耗麦铁杖的体力。

常言道,好汉难敌四手,恶虎还怕群狼,高句丽人的计谋得逞了。麦铁杖虽然勇猛,可他四面八方都是敌人,不管往哪边进攻,其它方向都有敌人偷袭,令他不得不回身防守,无法全力进攻。一时间,双方僵持不下,谁都伤不到谁。

这种局面没有持续多长时间,正在跟高句丽士卒拼杀的钱士雄和孟金叉,发现麦铁杖被一群高句丽将官困住,互相打声招呼,双双向围困麦铁杖的高句丽将官杀过来。高句丽将官腹背受敌,慌忙闪避,钱士雄和孟金叉冲到麦铁杖身边。

见二人冲过来,麦铁杖大喜,高声喊道:“你们两个跟我背对背排成三角队形,互相掩护,杀狗娘养的。”

“杀呀——杀——”钱士雄挥舞着金背砍山刀,孟金叉挥舞着三股托天叉,与麦铁杖密切配合,杀入高句丽兵将群中。

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,麦铁杖是员猛将,自然喜欢猛将,钱士雄和孟金叉都是他收罗到麾下的,二人都以力大勇猛著称。钱士雄擅使大刀,他的金背砍山刀重达七十多斤。孟金叉使一柄三股托天叉,重六十多斤,通体都镀有黄铜,金光闪闪,耀人二目,故名金叉。三个人相互掩护,都没有后顾之忧,可以集中全力进攻,直杀得高句丽兵将人仰马翻、鬼哭狼嚎。

强将手下无弱兵,在麦铁杖、钱士雄、孟金叉大战高句丽军队的同时,麦铁杖手下的虎狼之兵冲过浮桥,纷纷跳入水中,爬上河岸,与聚积在河岸上的高句丽士卒厮杀在一起。高句丽军队占据着地形优势和人员优势,居高临下,奋力阻击隋军士兵,隋军士兵虽拼死冲杀,却难以打开登陆场。

高句丽军队的指挥官名叫韩在熙,是辽东城的城主,他率领五万军兵在辽水东岸列阵,阻止隋军过河。听说前面厮杀得非常激烈,韩在熙亲自来到前沿观察战局。麦铁杖、钱士雄、孟金叉三人的勇猛令他暗自心惊,隋军士兵不顾死活地往岸上冲杀的劲头也出乎他的意料。

看清形势后,韩在熙下令:“调一千弓箭手,封锁浮桥,阻止隋军增援,把已经过河的隋军将士全部消灭。”

仗着人多势众,高句丽军队调来一千弓箭手,在浮桥两侧沿着河岸排成两排,一起向浮桥上放箭。桥上的隋军士兵挤得密密麻麻,顿时纷纷中箭,伤亡惨重,被迫退了下去。

麦铁杖的三个儿子,长子麦孟才、次子麦仲才、三次麦季才,正带领士卒准备过河增援,见浮桥被高句丽军弓箭手封锁,也调弓箭手与高句丽军对射。可是浮桥狭窄,兵力无法展开,只能排开百十名弓箭手,与高句丽军队的一千名弓箭手不在一个量级上,对对方构不成什么威胁,麦孟才等干着急没办法。

击退了后续的隋兵,韩在熙又下一道命令:“放火箭,焚烧浮桥。”高句丽弓箭手抽出一部分人,改用火箭,射向浮桥,浮桥逐渐着起火来。

见浮桥起火,麦孟才眼睛都急红了,手举大刀,振臂高呼:“弟兄们,跟我冲过去,增援大将。”麦仲才、麦季才也挥舞着兵器大喊:“不怕死的跟我冲呀——”

手下将领赶紧抱住麦孟才三兄弟,劝道:“大公子,高句丽军用弓箭封锁桥面,冲过去只有一个死,不能白白去送死呀。”

“我父亲在那边,就是死我也得过去救他!”麦孟才眼睛里喷着火,用力挣扎,试图摆脱。

又冲上来两个人,抓住麦孟才的胳膊,相劝:“大公子,您的心情我们理解,可是您这样往上冲,不但救不了大将,您自己也活不了,还会连累无数弟兄。大公子,您要冷静,您要三思呀。”

一位幕宾上前劝说:“大公子,麦大将军嘱咐你们的话您忘了吗?大将军说,他战死你们就会得到富贵,你们要努力尽忠尽孝。如果你们陪大将军一起死,那大将军岂不是白死了吗?”

想起父亲的嘱托,麦孟才冷静了一些,仰天大哭起来:“老天爷呀,你告诉我,我该怎么办呀?”

麦仲才和麦季才跟着大哭:“爹,你快往回杀呀,赶快回来呀。”

杨广一直关注着前线的军情,得到浮桥被高句丽弓箭手封锁、后续部队上不去的报告后,他双眉紧锁起来。功夫不大,又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,浮桥被高句丽的火箭引燃,杨广当即痛下决心:“传旨,停止进攻,把浮桥牵回西岸。”

这道旨意意味着放弃渡过辽水的将士,那些人只能自己顾自己了。旨意传到前沿,麦孟才兄弟三人跪在地上放声痛哭,军士们含着眼泪把浮桥牵回,把火灭掉。

欲知麦铁杖等人能否杀开一条血路,撤回辽水西岸,且待下回分解。
"

点击阅读全文